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5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316篇
基础科学   59篇
  1697篇
综合类   1687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31篇
畜牧兽医   589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24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微生物肥料促进红松幼苗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肥料采用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研制、生产,具有高效、环保等特点。应用微生物肥料进行林业育苗可促进苗木的生长,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高质量的幼苗。本文对微生物肥料培育林业建设苗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促进红松生长,施用微生物肥料的红松,其株高、地径及生物量均有明显增长,可为林业建设提供优质苗木。  相似文献   
82.
诸多研究发现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提高土壤pH,但未见统计性描述报道。为此,本研究将通过大数据分析证实此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探究伴随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变化。本研究收录包含毛竹入侵有关土壤pH变化的42篇文献总计101组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土壤养分变化时,本文还结合了团队采集的12个毛竹入侵带的样地数据总计92个样品18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数据组中,84.9%的土壤在经过毛竹入侵后其pH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说明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普遍提高土壤pH;土壤pH增加幅度随入侵阶段、毛竹纯林时间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入侵针叶林致土壤pH增加的幅度高于阔叶林。入侵的毛竹纯林与原生林相比,总体上显著降低(P<0.05)了土壤全氮(-15.9%)、硝态氮(-21.7%)、全碳(-2.0%),却增加(P<0.05)了土壤有效磷(+54.9%)、铵态氮(+14.7%)和碱解氮(+8.2%)。对27篇包含微生物数据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入侵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P<0.05)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25.86%),而降低(P<0.05)了酸杆菌门(-15.49%)、浮霉菌门(-26.66%)、拟杆菌门(-22.58%)的相对丰度。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证明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提高土壤pH为普遍自然现象,结合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指标的变化推测了导致土壤pH提升的可能机制,毛竹入侵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表明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正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83.
Glucose is widely used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easily available organics in soil. Pure culture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many microorganisms can sense and respond to glucose through chemosensory mechanisms that are not directly reliant on energy catabolism. However, the rapid mineralization of glucose by microorganism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its energy effects from such non‐catabolic interactions. “Non‐metabolizable” glucose analogues have proven useful in mechanistic studies of glucose in pure culture, but have never been applied to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We sought to determine how their mineralization in soil differs from that of glucose, and whether they have potential as a new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chemosensory mechanisms in soil microbiology. We incubated soil from an agricultural Haplic Luvisol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for 24 d and monitored CO2 efflux after addition of (1) glucose, and three “non‐metabolizable” glucose analogues: (2) 2‐deoxyglucose (DG), (3) α‐methylglucoside (αMG), and (4) 3‐O‐methyl‐glucose (OMG), at three concentration levels, along with a control. All three analogues did in fact produce a large increase in soil CO2 efflux, but the dynamics of their mineralization differed from the rapid degradation seen for glucose. At medium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CO2 efflux peaked between 2.5 and 4 d after amendment with DG and αMG, and was delayed by about one week for OMG. The markedly different patterns of mineralization between glucose and OMG offer a new tool for investigating the behavior of glucose in soil. By using OMG as a glucose model, chemosensory mechanisms could be studied with limited interference from energy catabolism.  相似文献   
84.
【目的】泡核桃林的土壤质地是决定核桃产量的重要因素。开展喀斯特地区泡核桃林土壤肥力状况及微生物群体功能年际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指导泡核桃科学高效地生产,而且能为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土地修复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喀斯特地区不同种植年限(4、5、6、7 年)泡核桃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泡核桃种植 5、6 年后,土壤酶活性普遍高于种植 4、7 年。(2)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微生物量碳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微生物量氮逐渐增加,且种植 5、6、7 年后差异不显著;泡核桃种植 4 年后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年限。(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铵态氮含量呈波动式变化,硝态氮先增后减,且种植 6 年后的硝态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处理。(4)酶活性、微生物量和无机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0~10、10~20、20~30 cm)的增加而降低,显示出明显的“表聚现象”。(5)酶活性、微生物量和无机氮含量三者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总体来看,泡核桃林的建立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发育。在泡核桃种植 7 年后,应注重水肥管理以提升泡核桃果实的质量,同时为该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85.
The many recent dry-grind plants that convert corn to ethanol are a potential source of substantial amounts of corn oil, if an economical method of separating it can be developed. Oil separation from corn germ by aqueous extraction (AE) was studied. Batches of 5–20% germ in a buffer solution were preheated in a pressure cooker, ground in a blender or colloid mill, churned in an incubator/shaker and centrifuged to separate a free oil fraction. The highest oil yield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germ mass fraction was between 0.1 and 0.16. Addition of an enzyme solution to the ground germ suspension prior to churning,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AEE) gave an oil yield twice as high as the AE yield, carried out using similar conditions. Both types of extraction produced the most oil after a 122 °C cook followed by churning at 160 rpm and 70 °C. Oil yield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dispersion loading, from 0.5 up to 1.0 g/cm2 based on beaker cross-section (0.09–0.12 germ mass fraction). Over a several month period the germ used for the extractions became more difficult to extract, despite storage at 4 °C.  相似文献   
86.
87.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光合色素及抗衰老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多穗型小麦旗叶光合色素含量、叶片抗衰老酶活性及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为小麦的高产超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多穗型小麦品种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差异显著,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明显。不同多穗型小麦产量差异显著,烟农24、烟农22、烟2415、烟农21产量分别比鲁麦21提高19.3%、12.6%、12.5%、8.1%。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差异不明显。不同基因型小麦SOD、POD、CAT活性差异显著。烟农24 SOD活性较高,烟农21 POD活性最高,烟农22 CAT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8.
发酵法是中药炮制的传统方法,具有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增强或产生新的疗效、降低毒性、调整肠道菌群等作用。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克服了传统中药发酵技术的菌种驳杂、温度和湿度不可控等缺点,发展出了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双向固体发酵的现代工艺技术。近年来国家推行饲料禁抗,微生物发酵中药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养殖业中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在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目前发酵中药仍存在发酵机理不明确、物质基础的改变相对未知、发酵菌种较为单一、缺少一定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作者重点介绍了发酵中药的优势并比较了各种发酵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对发酵中药在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发酵中药的发展潜力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微生物发酵中药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畜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89.
为分析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与多年生禾草混播3年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特征,筛选出修复效果最好的混播比例,本研究采用比色和氯仿熏蒸的方法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以藏沙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hum)不同比例混播为处理,分别为T1(4∶1∶2),T2(4∶2∶1)和T3(5∶1∶1),同时以未修复沙化草地为对照(CK),并与天然草地(NG)作比较。结果表明:与CK相比,3个比例混播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T3处理的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有效磷、碱解氮和含水量呈正相关。因此,灌草混播时,适当增加灌木的占比有利于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90.
为了探讨黄河源区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试验在黄河源区退化季节性湖泊湿地研究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对酯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最高,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随退化加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和醇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是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随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全氮含量和植被盖度对微生物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影响。该结果为黄河源区的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监测和近自然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